EN

发展新质生产力,四川路桥给出这样的答卷③

返回
列表

近年来,四川路桥立足“交通强国”建设这一目标,聚焦“工程建设+矿业及新材料+清洁能源”的“1+2”产业布局,不断加大“数字化”、“智能化”和“绿色低碳”转型升级力度,以科技创新赋能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,全力书写发展“新质生产力”的时代答卷。

微信图片_20240428095605.jpg

答卷三:减污降碳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答卷

井然有序的设备排列、无人操作的智能系统……

这里是成渝中线铁路全线最大单体预制梁场——乐至梁场绿色低碳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区域,经过处理的再生水汩汩流入清水池,层层涟漪下,鱼儿畅快地在清澈见底的水池里游着。

“这个池子里的清水,都是我们经过处理的施工废水,这些再生水不仅可以用于养护植物、清洗设备,而且我们还用这些水养上了鱼,安逸得很。”成渝中线铁路四川段站前6标项目常务副经理甘生俊站在水池旁,自豪地介绍着污水处理系统,“目前,这套系统已经是3.0版本了,通过专业水质检测机构检测,现在处理后的水质甚至比自来水更高,达到了饮用标准。”

众所周知,拌和站污水如何有效处理一直是行业难题。当前常见的拌和站污水处理方式为“污水压滤”“三级沉淀”等,但仍存在污水处理效果不佳、处理成本较高、水资源无法再次利用、无法达到排放标准等问题。

近年来,铁建公司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并重,针对上述问题,探索出一条处理拌和站污水的新路子——绿色低碳智能污水处理系统。

2020年,铁建公司针对工地拌和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,联合浙江大学化机所,创新采用震动砂石分离及草酸中和技术,成功研发出绿色低碳智能污水处理系统1.0试验版本,使处理后的水质达标排放,并于2021年在隆黄铁路三分部率先试点。

2023年6月,铁建公司通过技术革新,将草酸中和技术改进为采用二氧化碳中和技术,以达到进一步降低水质PH值的目的。经过多次试验,成功将该系统升级到了2.0版本,并在渝昆高铁6标项目首次投入使用。2.0版本系统节能降耗效果显著,以每年1000个拌和站运行为例,每年总减碳量可达17000吨左右,节约水资源230万m³,且污水处理成本已由最初23元/m³降低至1.5元/m³,较1.0版本下降85%左右。经系统处理后的再生水达到《JGJ63-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》《GB8978-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Ⅰ级标准,可直接进行回用或外排,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,同时实现了剩余混凝土的100%回收、零清理、零外运,在专业技术、经济成本及社会环保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。

2024年1月,在绿色、智能理念驱动下,铁建公司研发的绿色低碳智能污水处理系统3.0版成功问世,创新采用了管道涡喷技术,减小了系统占地面积,提升了污水处理能力,将进一步减少资源消耗,并且有望将综合成本降至1元/方以下。

该系统主要由一个“大脑”(自动控制中心)和“四肢”(四个子系统)组成。“四肢”分别是砂石料清洗及筛分、污水再生处理、中水回用和二氧化碳汽化处理。

砂石料清洗及筛分:拌和站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经过振动式砂石分离机清洗和筛分,其中砂石被分筛为16~31.5mm、5~16mm、0~4.75mm三种规格,由皮带直接输送到各规格料仓储存,污水则进入污水搅拌池,并被抽入原水压滤机进行固液分离,分离后的澄清“原水”进入调质装置。

污水再生处理:自动控制中心结合调质装置中的PH值自动检测仪检测出的原水PH值,自动控制二氧化碳气体输入量,将原水PH值调节至6~9之间,形成“调质水”。再进行固液分离,产出“再生水”,流入清水池储存备用。

中水回用:当需要生产回用“再生水”时,控制中心可控制清水池中的泵,将“再生水”抽入多介质过滤器进行过滤,经处理的水方可进入取样箱,并由水质检测室进行检测和数据远程上传,待各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后,可回收用于拌和站混凝土生产。

二氧化碳汽化处理系统:由液态储气罐、液化器、流量计组成,原水需要与二氧化碳进行中和反应时,自动控制中心通过控制二氧化碳气体流量大小与之发生中和反应。

“拌和站产生的原始污水呈碱性,若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排水管或水体,会使管道及地下构筑物遭到破坏,污染水体。”铁建公司安全质量环保部部长罗伟介绍到,“简单来说,我们利用二氧化碳这一媒介进行水质酸碱中和,不仅能调节碱性污水至中性,还与钙离子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,如此一来既实现了污水高效处理,又做到了碳酸钙粗产品回收,还能进行碳消耗,可谓一举多得”。

绿色低碳智能污水处理系统目前已取得实用新型专利22项、发明专利3项,现正积极申报PCT国际专利,3.0版本正在申报5项发明专利、3项实用新型专利。

截至目前,该系统已推广至中铁二十四局西渝高铁6标、渝昆高铁6标项目分部,四川路桥成渝中线四川段项目经理部以及西香高速、镇广高速等项目,累计推广38台(套),实现销售额3800万元。

“下一步,铁建公司将坚持从实际出发,聚焦隧道污水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等领域,实现创新产品产业化发展,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,力争2024年度完成建筑施工项目污水处理全系列配套。”罗伟说。